绝命诗重温经典战役台儿庄大捷:台儿庄城墙下最后一击粉碎“亡国论”

  【重温经典战役】栏目致力于回顾抗战史上的著名战役,带领公众重回烽火战场,铭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,唤起心底炽热的爱国情怀。

  今天是台儿庄大捷87周年纪念日。1938年4月7日,在这座运河畔的鲁南小城取得的胜利,是以鲜血铸就的。这一胜利不仅照亮了抗战的至暗时刻,更以“东方坦伦堡”之名震撼世界。

  1938年春,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。彼时,南京已然沦陷,华北局势告急,日军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,妄图以迅猛之势吞并中国。台儿庄,这座地处山东境内的小城,因其位于江苏、山东两省交界之处,素有山东南大门、江苏北屏障之称,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。日军精锐的矶谷师团和板垣师团,配备飞机、坦克、重炮,气势汹汹地向这座小城扑来,企图一举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。

  面对强敌压境,中国军队的装备却极为简陋,弹药也严重匮乏。川军战士何宏钧回忆道:“我们用的步枪,基本上都是成都当地兵工厂造的……稍微好点的就是汉阳枪,很多重机枪都破旧不堪,瞄准精度极差。而且,这样的枪都没法保证每人一支。”当时的122师,全师仅有3000人。一个团仅配备4挺重机关枪,外加4门迫击炮。然而,即便身处这生死存亡的绝境,将士们依然以血肉之躯,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不屈防线。

  滕县作为台儿庄的外围屏障,最先遭受日军的猛烈攻击。时任川军122师师长的王铭章,率领3000将士驻守此地。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第10联队,他果断下令,言辞坚定:“全体将士,哪怕全部战死,也绝不能弃城!”

  1938年3月16日,日军炮火齐发,轰鸣声震耳欲聋,滕县的城墙在剧烈震颤中岌岌可危。川军将士们脚穿草鞋,身着破旧军装,手持大刀与简陋土枪,毅然决然地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拼杀。经过四天半的惨烈血战,城内街巷尸骸遍地。王铭章师长亲临前线指挥作战,不幸在西门城楼处腹部中弹。他强忍着伤痛,高声呼喊:“死守滕县!”为了不拖累战友,他坚决拒绝撤退,最终壮烈殉国。师长殉国的消息传出后,城内300名重伤士兵毫不犹豫地集体引爆手榴弹,与敌人同归于尽。在滕县保卫战中,川军伤亡5000余人,歼灭日军2000余人。尽管滕县最终沦陷,但川军将士们用自己的鲜血,为台儿庄的布防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。

  滕县保卫战震撼中外,王铭章将军的牺牲令举国哀恸。、董必武等人为王铭章将军联名送上挽联:“奋战守孤城,视死如归,是革命军人本色;决心歼强敌,以身殉国,为中华民族争光。”

  与此同时,中国领导的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积极策应正面抗战。南京沦陷前夕,驻南京代表团派遣李世农前往安徽,组建皖中工委,动员民众投身抗战。遵照指示,张云逸率领新四军一部,奔赴蚌埠、徐州、合肥之间,与淮河沿岸李宗仁所率部队并肩作战,阻击日军北犯。新四军通过灵活的游击战牵制敌军,有力地减轻了台儿庄正面战场的压力,为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在台儿庄战役前,战斗在敌人心脏地带的地下党员谢甫生,设法获取了一份关于日军精锐机械化师团的详细情报,内容涵盖人员编制、各级军官名单、武器装备及军事部署等关键信息,并及时向上级汇报。党组织经研究,从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考量,指示谢甫生将这份情报转交给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。李宗仁得到这一重要情报后,迅速采取相应举措,及时调整兵力与武器部署,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  1938年4月3日,台儿庄陷入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。当日,日本《朝日新闻》刊发报道称:“日军已经占领台儿庄的四分之三。”彼时,中国军队第二集团军的三个师,伤亡比例高达十分之七。4月4日,日军电台宣称已完全占领台儿庄。就在这一天,时任第31师师长池峰城果断下令,炸毁了部队撤退的唯一通道——运河上的浮桥,并斩钉截铁地表示:“台儿庄就是我们全师官兵的葬身之所!哪怕仅剩下一兵一卒,也要坚守阵地,任何人都不许撤退!”

  27师师长黄樵松亲自挑选并组织了20名敢死队员。出征前,感慨万千的他写下一首《榴花》绝命诗:“昨夜梦中炮声隆,朝来榴花满地红。英雄效命咫尺外,榴花原是血染成。”30师176团3营营长仵德厚也积极响应,迅速组织起40名敢死队员投入战斗,成功夺取城西北角,然而激烈拼杀过后,仅有他与两名队员得以生还。在各支敢死队中,31师91旅旅长王冠五带领的57人敢死队最为人传颂。这57名敢死队员身绑手榴弹,手持大刀,无畏地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近身肉搏,待战斗结束返回时,队伍仅剩下13人。出征前,队员们将发给他们的大洋毅然扔在地上,坚定地说道:“命都豁出去了,要钱有何用!咱们打仗,是为了子孙后代不用给日本人当奴隶。”

  参加过台儿庄大战的老兵孙殿修,回忆起激战结束后的惨烈场景时说道:“战场上躺着的,有团长、营长、连长,更多的则是普通士兵。他们的尸体鲜少有完整的,胳膊、腿被炸得七零八落。池峰城师长在收拾遗体时,忍不住一边捡一边落泪……”

  台儿庄老兵王桂成也回忆道:“最后的三天三夜,大家都豁出性命与敌人拼刺刀。到最后,手中紧握的大刀,刀刃都已经弯曲得如同刀背一般。”王桂成甚至记不清是在哪次拼刺刀的战斗中,拼掉了自己的左手大拇指。

  1938 年 4 月 7 日,历经近一个月浴血奋战,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。中国守军以伤亡近两万人的巨大代价,成功击溃日军精锐部队对台儿庄的疯狂进攻。此役一举歼灭日军板垣、矶谷两个精锐师团 1 万余人,击毁战车 10 余辆,缴获野重炮 10 余门。

  台儿庄大捷仿若一声震耳春雷。中国军队凭借劣势装备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日军精锐,缔造了军事史上的非凡奇迹。它震醒了彼时沉沦中的中华大地,彻底驱散自京、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阴霾,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。铁一般的事实有力证明,“亡国论” 不过是日军蓄意制造的恐慌迷雾。于《论持久战》中明确写道:“每个月打一个较大的胜仗,如像平型关、台儿庄一类的,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,振起我军的士气,号召世界的声援。” 周恩来也深刻指出:“它的意义在影响战斗全局、影响全国、影响敌人、影响世界!” 这场胜利,不仅极大增强了军民抗战的坚定信心,更如星星之火,点燃了全民抗日的熊熊火焰。

  台儿庄大捷的消息迅速传至海外,举世震惊。法国巴黎的诸多报纸竞相报道,盛赞其为 “东方坦伦堡大捷”。法国陆军大学校长曼德拉特意为中国军官举办盛大舞会,现场悬挂标语:“庆祝英勇的中国官兵,大胜残暴的日军于东方坦伦堡。” 戴高乐将军由衷感慨:“我们要救法国,非学中国抗战的精神不可。” 美国《生活》杂志刊载战地照片,并写道:“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,今天又增加了一个名字 —— 台儿庄。” 这场伟大胜利,成功扭转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局势的悲观看法,淋漓尽致地彰显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与非凡智慧。

  1984 年 9 月 1 日,四川省政府郑重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,同月 14 日,民政部为其颁发烈士证书。2014 年 9 月,王铭章以及与他一同壮烈殉国的 122 师参谋长赵渭滨,被列入民政部 “第一批 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”。2015 年 8 月,在滕县保卫战中英勇殉国的 41 军前方总指挥邹绍孟、740 团团长王麟,被列入民政部 “第二批 6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”。

  2020 年 9 月,在台儿庄大捷中英勇殉国的第 89 师营长李友于,被列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 “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、英雄群体名录”。

  87 年后的今天,台儿庄的硝烟早已消散,运河水悠悠静静流淌。然而,那场战役的磅礴回响,始终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。台儿庄的这场伟大胜利深刻昭示:无论遭遇何等艰难险阻,只要中华民族秉持忠勇无畏的精神,就永远不会屈服。